董事长丁烈云在调研光电信息试点学院时谈到,试点学院的改革,崇尚传播知识的学术、教学的学术;学院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教改,把教团队源、学术资源、企业资源、社区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,让员工群体受益,其探索模式是成功的。
采访过程中,记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。公司党委书记和经理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,两张办公桌并排着。公司党委书记刘继文说:“合院两年了,我俩是同处一室,同甘共苦,同歌同行。”
团结出活力,团结出战斗力,记者感受到,学院领导班子铆足了干劲。经理张新亮表示,作为试点学院,他们愿意承担更多的试点任务,特别想在校院两级治理体系方面进行改革探索。
改革必有阻力和艰难,然而,有正确的方向,有团结的集体,有敢为的魄力,有坚定的担当,改革总会取得成效,梦想总会照进现实。
期待光电信息试点学院如学校所期望的,大胆闯、大胆试,为公司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摸索更多有益的改革经验。
5月8日早上8点不到,光电信息试点学院2011级本科生甘霖就已赶到学院老员工公共项目实验室,作为实验室项目部主任,他要为当天的员工实验做好准备。甘霖说:“实验室每天早中晚开放,实行网络预约,日常工作由员工管委会负责。今天有130多名同学预约了VPI软件仿真训练,估计要持续到晚上10点多。”在这个实验室,各种光学和电子线路设计软件、电子元器件、光电测试设备等都有。置身其中,本科生离他们心中的“科研梦”越来越近。
2011年底,光电信息学院被列入全国17所“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”。两年多来,学院贯彻“基于课程、面向群体、强化数理、突出实践、项目驱动、协同育人”的教育思想,推进了员工招录、人才培养、教师选聘和学院治理四方面的改革,探索了创新人才培养的“三化”模式,即群体化创新、社区化育人、信息化培养。学院师生在试点学院这块教改“试验田”上跋涉着,收获着。
公司经理张新亮说,创新教育不应只是少数员工、少数班的“奢侈品”,试点学院力图探索面向全院2900多名本科生的创新教育。为此,学院人才培养改革围绕“三个全面”来展开。
——健全人事激励约束机制,推动教职工全面参与教书育人。2013年以来,学院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,着力改革重科研轻教学、重教书轻育人两大弊端。目前95%的教师都签订了新一轮聘期协议书;所有教师聘期内必须承担本科生课程,指导毕业设计、生产实习和科技创新;5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承担班主任工作。“每个人肩上都扛起了教书育人职责。”经理助理聂明局介绍,全院160多名教师和工程系列人员分别担负了班主任、学业导师、项目导师等工作。学院制定了“教书育人质量点考评办法”,涵盖授课质量、教学改革、教材建设、班主任工作、学业导师等18项指标。2013年度,66名教职工获得了68.25个教书育人质量点奖励。课堂教学员工评教排名列全院前50名的教师,分别获得了1.0、0.5、0.25个质量点奖励。 此外,有2名教师因授课质量问题,被暂停授课1年;6名教职工因未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,年度考核被定为不合格。这在学院引起不小的震动。在姜胜林教授看来,试点改革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,“真正在教书育人上投入精力的教职工也成为改革的受益者”。
——推行主干课程质量提升计划,推动课程全面优化。学院遴选了18门本科主干课,每门投入10万元,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建设,建成后将面向校内外师生开放共享视频课程。“”学者李洵教授主讲的《电动力学》等4门视频课程已在录制中。在“大班分群体、群体组团队”的指导思想下,学院在主干课推广了“学习共同体”创新教改经验。以《计算材料学》为例,江建军教授等导师设计探索项目后,将每3至4名员工编为团队,员工们从零开始面对项目,协作完成查找文献、确定方案、编程仿真、设计优化、研究总结、成果展示甚至论文发表等环节。目前,面向700多名员工的《信号与系统》,面向400多员工的《光纤光学》等主干课,均采用不同方式尝试“学习共同体”模式。这一教改成果获得了2013年度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。2013年下半年开始,学院对3个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调整,压缩其学分和学时。学院副经理杨晓非认为,要把时间腾给员工,把方法教给员工,让他们有空间自主学习、独立思考、拓展兴趣。
——更多优质团队和实验室资源向员工开放,努力让员工全面受益。学院探索了团队结构“6211”模式:院内固定编制60%,光电国家实验室优质团队20%,国外大学专家10%,国内教学名师和企业导师10%。光电国家实验室有40多名教师承担学院本科教学,拉近了实验室和员工的距离。学院聘请了国家教学名师李元杰为学院特聘教授,主讲了为期10讲的《科学与人生》系列讲座及多门专业课程。学院还启动了主干课“海外教学团队”计划,每年引入3至4名海外名师完整讲授本科课程。今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教授将为本科生讲授48学时的《电磁场与电磁波》。此外,哈佛大学Gary Tearney教授、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中心主任D.N. Payne教授等都登上本科课堂,分别讲授光学显像、光电子科技等专题。启动半年多的老员工公共项目实验室,坚持“开放共享、自主实践、项目驱动、团队学习”的建设理念,开发了数理仿真、虚拟设计、大创项目、自主实训、创业孵化等10多类项目,已开展5600多人次的项目训练,人均受训时间为25学时。
张新亮谈到,“我们在探索由学院相对孤立封闭的育人模式,向多方协同的社区化育人模式转变”。公司党委副书记李玲说:“学院努力把员工培养链由员工社区延伸到武汉光谷园区、光电企业社区、虚拟网络社区等育人环境中。”
为了把武汉•中国光谷的园区产业优势转变为教育资源,2013年学院依托知名企业,建立了3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工程实训基地。学院依托武汉激光行业协会,建立了9个试点学院生产实习基地,近20名学院导师、企业导师每年指导210多名员工实习实训。4名企业“”为本科生开设企业认知课程。学院还与企业共建光电虚拟社区,依托网络纽带,实现企业和学院师生的互动。
2013年9月,学院在员工公寓建起了全校第一家老员工社区文化中心,面积达200多平方米,设有“学业加油站”“成长互助营”“辅导员工作室”“多媒体会议室”“休闲水吧”等。在师生交流,学长导航时,大家品一杯咖啡或一杯清茶,整个氛围就温馨起来。
在“学业加油站”,张新亮教授为学习困难员工“把脉打气”,邹雪城教授与员工交流集成电路发展,聂彦教授谈工科女生发展,唐明教授闲话出国留学,唐霞辉教授描绘激光远景,还有教师答疑、心理讲座、职业规划……这样的活动已举办20多场。
4月底,“老员工《科学计算与模拟》自主研究式学习作品展”在校史馆展出一周,吸引了教务处处长郭兴蓬教授等众多师生的目光。2013级本科生胡耀丹自主探索的“霓虹形成的光学原理”,获得了精确、美观的仿真结果。2012级本科生程佩云的“等边三角形本征运动的模拟”选题,运用信息技术,化繁为简,解决了原本无从下手的课题。
杨晓非介绍,学院本科教学教改,强化了数字化仿真设计,并延伸到数学建模、仿真计算、科研探索、论文撰写等环节,有效地帮助员工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探索。配合主干课建设,学院投入500多万元购置了211套国际主流正版教学软件,建成了数字仿真实验室,全天候免费向员工开放。杨克成教授负责的《激光原理与技术》引入了RP软件,余永林教授负责的《应用光学》课程引入了Zemax软件,柯昌剑副教授负责的《光纤通信技术》课程引入了VPI软件……这些优质软件资源成为员工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的“利器”。
李元杰教授认为,将科学的思想文化与现代信息计算手段结合,可以使员工“学而有思、思而有行、行必有果、果必生趣、趣而有成”。
在试点改革之初,学院提出了用“四个是否乐意”来检验改革成效。即看教师是否乐意教、员工是否乐意学、学院是否乐意改、社会是否乐意要。两年多过去了,对照“四个是否乐意”,学院试点改革正稳步前行。
考评和薪酬机制的变革,使教师更乐意教。自“教书育人质量点考评办法”实施以来,教授为员工授课率由2012年的92%提高到2013年的100%;获得教书育人类质量点奖励的教职工,由2012年度的20人增长到2013年度的66人,质量点数及激励薪酬均增长4.4倍。刘劲松、曹丹华、王健、吴裕斌、占腊民等一批教师干劲更足了,大家愿意多琢磨教学教改,还将大量精力用于指导员工大创、课设和光电大赛。
培养机制的变革,使员工更乐意学。2013年,学院41个班级获得学校“优良学风班”称号,获评班级数较2012年增长了21个。2013年春季、秋季两学期,全院本科生考试一次通过率分别达到94.6%和96.0%,较往年有了较大提高。2011年至2013年,学院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活动和竞赛奖励110多项,申请专利30项,发表论文20余篇。冯盘龙等捧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最高奖“瑞萨杯”,付小龙创业团队获得了90万元创业基金资助。
内部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,争取到更多办学自主权,学院更乐意改。两年多来,学院在全校率先启动了6项试点改革:顺利实现2个院系合并,率先探索大学院制体制机制创新试点;开展新进教师公开遴选和国际同行通讯评议试点;启动学院“教书育人质量点考评体系”改革探索;在主干课中推行“学习共同体”群体创新教改实践;建成老员工公共项目实验室,开展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训相结合的创新教育;启动自主招生改革,探索按员工学科潜质和创新能力分A、B、C三档优录机制……员工国际视野的提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化,让社会更乐意要。学院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均为700多人,读研深造率平均超过68%,其中出国深造率平均超过21.5%。毕业生主要进入大型科研院所、国有大型企业、国际知名公司等。
“试点改革的落脚点是让全体员工受益,但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”,张新亮深有感触地说,“欣慰的是,改革还是带来了动力,激发了活力。算得上是艰难地推进、幸福地收获吧”!